艺评丨施俊杰:让古画一时变得鲜活起来
2023-02-20 16:48:45 红网


【资料图】

让古画一时变得鲜活起来

——评《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

文丨施俊杰

中国历代传世的古画数量颇多,这些古画之中融会了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堪称是我国的艺术宝藏,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然而,中国古画往往被当作是文化精英的美学修养,即便是艺术领域的名家,有时都不能鉴赏出一副古画真正的艺术价值。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想要真正读懂这些在岁月的长河中洗尽铅华的古画其实是很难。市面上绝大部分解读古代中国画的艺术鉴赏类作品,都在用冷冰冰的、专业化的、充满各种术语的行文方式来介绍古代中国画的艺术境界、绘画风格、画工画技、印章题跋……文字专业而冷静精致,却往往令一般人望而却步,没有一丝烟火气的文字又怎么能走进普通读者的精神世界呢?

《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是一部极为另类又极具趣味性的鉴赏类作品。作者金哲为从笔记杂谈、书画题跋中挖掘出许许多多被人忽视的史料,用了六个章节的篇幅、六种人生境遇,来解读隐藏在100幅画背后的22段可以下酒烹茶的隐秘往事。《明皇幸蜀图》中一身红衣却面无表情的唐玄宗似乎正在落寞回望,他在回望什么?《韩熙载夜宴图》中又潜藏着怎么样的恩怨情仇和尔虞我诈……金哲为通过描摹古代画家和文人的悲欢离合、沉浮得失、生老病死,向读者展示了那些在书本中显得遥远而扁平化的画家和文人身上烟火气的一面——原来他们也有“意难平”的时候,他们也要面对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将读者带进一个个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情境中,带进一幕幕探古寻幽的细腻情思里,带进一段段被尘封掩埋、陌生久远的岁月中。

艺术即历史,每一幅流传下来的古画都具备自身的历史。从大的方向来说,一幅画的历史往往起始于当时那个时代社会上的艺术潮流,比如东晋顾恺之或者五代董元(源)的作品所引发的世人的模仿和学习。从小的方向来说,一幅画的历史则起始于每一位艺术家起念、构思、动手的那一瞬间。并且,画作完成后也并不意味着这段历史的终结——因为画作完成后不可能一直留在画家手中,它或许会经过无数次的流转,从一位收藏家的手中辗转到另一位收藏家的手中,期间或许还要经历过无数次天灾和战乱的考验,甚至还有过诸如《富春山居图》那般被烧成两截的劫难……每件流传至今的古画,背后都必定有一段动人心弦且具有无数细节的故事和历史。

金哲为在书中详细地描写了《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重重杀机;剖析了历代画家所绘制的《赤壁图》中所表现的苏东坡的心境为何会截然不同;揭示了《溪山渔隐图》的背后隐藏的是曾经属于江南第一才子唐寅的时代的谢幕与终结。经过金哲为的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用他从书画题跋、笔记杂谈,以及史书被忽略的文字中寻找到的密码,渐渐为读者拼凑出唐玄宗、韩熙载、王维、苏东坡、司马光、唐伯虎这些历史人物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喜怒哀乐逐渐放大,将他们无法对人言说的心事逐一从画作的细节中还原出来,使得品读这些故纸堆中的古画变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甚至趣味十足。读者从画中看到的这些历史人物,也不再只是教科书中的呆板“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人物。那一幅幅古画,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得具体而可爱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金哲为在“鉴赏”与“品读”这些古画的时候,仿佛有一种剖开历史“谜案”的野心,他觉得这些传世的画作不应该被束之学术与专业的高阁,而应该像对待一个个亲密的老朋友那样,常常与它们相聚,常常与它们闲聊,对它们曾经的遭遇报之以理解与同情,或者陪着它们一起静静地感慨时光的流逝。惟其如此,才能激活它们藏匿在笔墨深处的鲜活岁月,让它们的画面显露出时光的纹路和历史的质感,让它们的载体不再仅仅只是纸张笔墨、不再仅仅只是一幅幅画作、不再仅仅只是一件件充满古老和腐朽气息的文物,而应该是一个可以洞穿时代燕云的媒介,并通过它们去触碰古代那些画家与文人的气息与思想,去感受这一幅幅古画在它们曾经所处时代的辉煌成就和万千气象。

《画里浮生》不仅仅是一部鉴赏古画的入门之作,也是一部解读中国古画的新颖之作,更是一部能让尘封在故纸堆中的古画文物变得鲜活起来的匠心之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