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环城生态区,像一条“生态项链”镶嵌在成都平原上,公园、绿道、湖泊、农田如宝石点缀其中。如今,绕着环城生态区的绿道骑上那么几公里,已成为备受成都人青睐的休闲打卡方式之一。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曾经的它,脏乱差一度是抹不去的标签。20年间一场蝶变在这里发生,依托绕城高速,成都市规划建设了横跨12个行政区的环城生态区。这一在超大城市转型发展中,统筹生态、农业和城市建设的全新探索,让曾经令人避而远之的城乡接合部,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公园城市美好生活体验空间,环城生态区由此而来,也注定它不会是由简单的绿地和绿道构成,而是一项统筹规划公园、绿道、湖泊和农田的综合治理工程。
近期,环城生态区受到社会各方关注。环城生态区规划是否会有变化、绿地会变农田吗?下一步如何建设?带着市民关心的问题,5月8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成都环城生态区,并带着问题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现在的郫都区安靖街道
曾经的郫都区安靖街道
案例
“烂木料”作坊化身公园式乡村
5月8日,记者来到郫都区安靖街道沙湾村。该街道面积21.21平方公里,其中17.91平方公里位于环城生态区规划区域。放眼望去,绿地和金色麦田相得益彰,笔直的绿道穿越而过。
而在5年前,这里还有让当地相当头疼的“烂木料”加工小作坊聚集地。不仅火灾频发,而且加工木料产生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现在人们都怕PM2.5,我们那时候灰尘怕是有PM20.5。”沙湾村党委书记代亮表示。
2017年,安靖街道对“烂木料”加工经营作坊进行专项整治,清退作坊1500余家,并完成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
如今,沙湾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本村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本底和川西林盘院落风貌,通过激活闲置土地和公共空间,积极打造景观农田,重点植入高品质餐饮、主题民宿、休闲运动等业态,大力发展“可感知、可体验、可持续”的休闲观光、亲子郊游等复合型消费,推动村域内产业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加工产业向“公园+”“绿道+”产业体系转变,逐步打造集绿道运动、文创、休闲与蜀绣文化相结合的公园式乡村。
沙湾村党委书记代亮在介绍发展情况
诞生
瞄准城乡接合部城市发展问题
沙湾村只是众多改造案例中的一个。
据了解,环城生态区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前。“老成都人”都知道,环城生态区在那时就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同其他大城市一样,大量土地被出租用于厂房、仓库、市场,废旧物资和建筑垃圾随处堆放,导致农业功能不断丧失,生态功能持续退化,灌溉水系逐渐萎缩,土地撂荒,耕地质量下降。
混乱的背后,存在普遍性的原因,那时城市的规划几乎都只管城区,没有覆盖到农村地区,所以形成了城乡接合部的诸多问题。从环城生态区规划之初,让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协同并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最重要的任务。20年来,成都一直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环城生态区规划的提出,是为了防止城市的粘连扩张和无序发展。20年来,这里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大城市相继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成都中心城区也快速向外扩张,双流、龙泉驿、郫都、新都、温江等郊区新城则迅速向中心城区聚拢,城市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粘连趋势。
2004年,成都在编制《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将绕城高速公路两侧500米及北湖、青龙、安靖等七大楔形片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生态隔离区,这便是环城生态区的雏形。
环城生态区宣传板
发展
公园相继建成 生态治理起步
2007年,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启动了区域内约35平方公里的土地整理和违建拆迁。市民熟知的多个郊野公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成都人由此也开始爱上了都市中的田园野趣、找到了城市中的乡愁记忆。
在思考中前行,城市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为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2013年,《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同步编制完成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2012-2020)》,明确通过推动建设用地减量,规划形成由农用地和园林绿地构成的133.11平方公里生态空间。这一时期,备受成都市民喜爱的锦城湖、青龙湖、桂溪生态公园、中和湿地等先后建成,“栖息在城市生态公园里”成为成都人生活新的向往。
但是,水系不畅、农田破碎和耕地质量不高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生态治理刚刚起步。2017年,成都市部署天府绿道建设工作,明确依托环城生态区建设锦城绿道,作为天府绿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
理顺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的关系
时代在进步,公园城市成为成都新的探索。2018年起,成都修编了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理顺了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的关系,持续推动生态空间内的建设用地减量,明确农田整治区规模恢复至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时10.10万亩(67.33平方公里)的水平,生态修复区规模增加至9.87万亩(65.78平方公里),整体保持133.11平方公里。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对环城生态区的整体功能进一步优化提升,着力打造超大城市近郊高标准农田建设典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价值转化试验区。并成立了天府绿道集团,负责高质量建设运营环城生态区。
对于会不会“退绿还田”的情况?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明确,环城生态区生态空间共133.11平方公里,包括耕地67.33平方公里(10.1万亩)、生态修复区65.78平方公里(9.87万亩),不存在把环城生态区全部变成耕地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一直都是环城生态区的重要功能之一。天府绿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解决过去多年形成的水系不畅、农田破碎、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环城生态区于2020年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对撂荒耕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