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香港美妆零售连锁商莎莎国际发布盈利正面预告表示,受惠于中国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第四季度内,中国香港及澳门特区的销售取得增长。
值得提到的是,与莎莎国际、屈臣氏并称为“港系三兄弟”的卓悦已于2022年9月申请破产,而屈臣氏近期公布的2022年财报也罕见披露其中国内地门店数量骤减343家的数据。
(资料图)
莎莎国际也在疫情期间经历重重困难,发布2022年四季度盈利预告前,该公司已经连续亏损了三年多。此外,2022/23财年期间,其中国内地店铺数量腰斩。
根据前述预告,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财年内,莎莎国际整体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约在5000万港元至7000万港元之间。对比来看,上一年同期该公司归母净亏损3.4亿港元。
莎莎国际在该预告中指出,下半年有关溢利主要受惠于成本结构优化和毛利率增长,致使第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边际净利润。其次,香港与中国内地恢复通关后带来港澳地区销售增长。此外,香港及澳门在过往年度税务亏损的递延税项资产确认为大约8100万港元,并预期利用上述亏损抵销未来的应课税溢利。
实际上,在4月18日莎莎国际披露的第四季度业绩表现中,该公司已经提及了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后带来的即时效应。2023年1月、2月,香港日均零售与上季度环比增长约30%,在核心旅游区的店铺,销售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约70%。
截至2023年3月31日,莎莎国际香港地区店铺数量较上年同期净减少6家至总数70家,但同店销售同比上升59.3%,零售和批发营业额则按年上升55.6%。
内地游客回归澳门的趋势则更为明显,带动日均销售额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约80%。期内,莎莎国际在澳门的零售及批发营业额按年增长70.5%。
但第四季度内,莎莎国际的线上业务反而同比下滑了22.3%,主要由于中国内地仓库补货需要时间而产生缺口,内地线上业务下滑严重。
而中国内地受惠于疫情复苏,同店销售额同比上升了5.1%。但期内中国内地销售额同比下跌近两成,主要由于莎莎国际在2022年7月至12月疫情反复高峰期间关闭了33家亏损店铺。
莎莎国际还表示,在中国内地的中长期市场目标保持不变,将继续探索OMO策略,利用微信小程序将莎莎美容顾问与中国顾客相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莎莎国际也在着眼于拓展海南免税等内地多渠道的可能性,并不完全依赖于内地游客回归香港旅游零售。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莎莎国际首席财务官Danny Ho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在预计多少游客会回来的方面相当保守。我们预计回流情况不会回到之前的高位。”
此外,Danny Ho还表示,中国内地虽然疫情期间店铺数量减半,但他们考虑在下半年进行扩张。与此同时,莎莎国际正在和海南当局讨论加快美容产品的注册,目前可能还要长达一年的时间。
无论是莎莎国际,还是曾经与其比邻而居的卓悦,它们的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美妆产品海外渠道与内地之间的价格差,并集合了不同品牌的热门单品,赚取渠道信息差的利润。
长期以来,莎莎国际走的是平价策略,以低于百货公司20%-50%价格销售化妆品代理品牌,通过平行进口大牌产品,虽然性价比高,但毛利率较低。
随着各种跨境电商和美妆集合店的崛起,海外价格日趋透明,货源采购竞争也不再是莎莎国际的独家优势。即时复苏态势渐起,莎莎国际需要更快摆脱对以往惯性策略的依赖,摸索新模式,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竞争对手卓悦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