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沈阳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视觉中国供图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发关注,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
(资料图)
此前,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主持调研编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对全国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表明,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学校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场所,如在校园内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干预、调整,能够及时有效地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进一步加重而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我国多部法律,教育部发布多个文件要求中小学每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中学心理健康老师和多位专家学者。专家预测,推进专业性专人专岗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
“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最近看了很多校园欺凌的新闻,怕孩子在学校遭受到欺凌却不知道如何应对。”家住北京东城区的凌霄(化名)非常担忧校园欺凌的发生,也担心孩子产生无法疏解的心理问题。
凌霄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名初二的女生,突然跑到办公室向我求助说,她周围的同学都不理她,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她常因此情绪低落,甚至爆发自己难以承受的情绪问题。实际上,她正在遭受更加隐蔽的校园欺凌——校园冷暴力。”北京市朝阳区某公立中学的心理健康教师李原(化名)经常接到来自学生的求助。
李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相较于肢体冲突,冷暴力在校园欺凌中更加普遍,且更为隐蔽,带给学生的伤害更大,更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很多人表面上看着没有任何异样,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深圳某中学的心理健康教师蒋岩(化名)说,有一名学生因在小学时期被同学、朋友孤立,进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和新环境的双重压力无法自行缓解,出现了自伤的行为,还计划自杀。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史嘉鑫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遭受心理欺凌的学生通常会进入心理孤岛的状态,对心理健康造成较明显的心理创伤和危害,但却因不易被察觉被老师和家长误解。
“长期以来,被欺凌者会进行自我批判,即使是对方的错误也会把这种不恰当的批判强加到自己身上,加重其心理创伤,短期内会引发极端负性情绪压力,长期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史嘉鑫说,校园欺凌可能是导致部分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原因。
降低学生病耻感
蒋岩所在的学校,中高年级隔周上一次心理课。
目前,心理课国家还没有统一要求的教材,依据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设定课程主题,从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心理等方面,贴合学生兴趣设立课程主题和内容。
去年,蒋岩创作的以读心术游戏感知人际沟通的重要性的课程在该区获得了奖项。
“前半节课都在玩游戏,比如,蒙眼画脸、10个是不是猜人等。目的是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人际沟通中如果不靠直接的语言交流,去理解对方有多么困难。”蒋岩介绍,心理课很多时候都不是在讲授道理,而是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道理。
李原每周要给初一、初二的学生上十几节心理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降低病耻感,“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大多数只有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才会被发现。我常常告诉学生,心理疾病与身体生病是一样的,心里也会发生小感冒,心理上出现不舒服、不痛快的时候一定要来找我聊一聊”。
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确实起到了作用,就像那名遭受冷暴力的学生一样,很多学生在心理课后向李原寻求帮助。
与李原相同,蒋岩的心理教育课让学生们开始学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个学期已经接待100多人次的咨询辅导了,多数都是学生主动咨询”。
蒋岩发现,主动前来咨询的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程度会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处理。
学生主动寻求外界帮助,是心理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钥匙。
帮助家长正视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每学期的心理健康筛查能够辅助老师精准地找到需要干预的学生。
“特别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通过筛查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曾经历过重大压力事件,可能有一定危机风险,需要心理老师提前介入,并请班主任配合对学生给予更多关注。”蒋岩表示,对于筛查结果显示危机程度高的学生,会邀请他进行谈心,聊一聊最近遇到的事情,是否有自杀相关的想法、计划、行为等。
对于曾有过自杀相关计划的学生,蒋岩会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并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然而,让家长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蒋岩还记得,在她第一次与试图自杀的学生母亲进行电话沟通时,这位母亲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她知道孩子在小学的时候经历过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但一直觉得小孩子是很皮实的,怎么就成这样了”。
这种情况下,蒋岩会先帮家长做情绪的疏解,再给家长建立一个正向的反馈。“先和他们讲孩子在哪些方面是有优势、有力量的,但他目前可能遇到了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困难,出现自伤、有自杀计划的情况,是他自己无法面对当前困难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孩子一定有问题。”蒋岩说。
在家长能接受自己孩子的情况后,她会教导家长接下来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例如,在家要多关心、多鼓励、多听孩子说话,最好不要再出现对孩子学业上的催促、说教甚至批评。
经过一系列的帮教后,蒋岩还会时刻关注学生动向,每周进行一次咨询,关注他最近的变化,一旦有变严重的趋势,会再次与家长沟通,如有需要建议他们到专科医院寻求帮助。
此外,学校特别设有针对学生家长的讲座,向他们强调在心理上要如何关注孩子。
“现在也会有家长主动提出想让孩子来找我聊一聊。”蒋岩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些家长觉得,孩子长大与父母的沟通变少了,发现孩子有厌学的情绪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们进行良性沟通,希望心理老师能帮忙了解一下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
家长的积极参与,对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积极影响。“当学生刚萌生出极端的想法,还没有进行计划的时候,在家长的帮助下,身边环境开始改善,他自己也开始变得更好,可能接下来就不会有后续的计划和行为发生了。”蒋岩说。
李原直言,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亲子关系不太好,会导致学生负面情绪增多,从而影响到他与同学的人际交往,甚至影响到学习”。
有异于成年人的咨询辅导
即将面临中、高考的学生,学业焦虑现象比较集中。
有一名初三的女孩几乎每天都要到李原的办公室进行咨询:“她到了初三经常出现心慌、手抖的生理反应,经医院诊断为中度焦虑症,有时候吃药都无法减轻症状。每天来倾听她讲情绪上的问题,教他一些放松、减轻压力的方法,有时会畅谈一下人生理想。”学生通过倾诉将负面情绪进行宣泄,心理老师对学生无条件接纳和共情,这可以使学生症状得到缓解。
除了学业方面的求助,初中生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很多困扰。
“如果是因为和朋友的矛盾,我们就会建议他有没有尝试过直接去沟通把话说开,也会教他们一些非暴力沟通的技巧。”蒋岩表示,处理中低年级学生咨询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会多一些直接的建议。
心理老师的咨询辅导工作能起到一部分疏导作用,同时班主任的理解、协助是极其重要的。
“这个学生如果上课出现趴桌、没有精神、不开心的表现,要主动询问他或者他身边的朋友,或者把学生带到我这里来。”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蒋岩请该班级的老师对学生予以关注。
她介绍,如果学生突然有比较明显的转变就要加以关注,比如,以前回家叽叽喳喳说好多话的孩子突然回家一言不发,并且持续好几天;一个原本老老实实交作业的孩子,突然连续一两个星期交不上作业。这种突然的变化需要班主任和家长提高警惕。
史嘉鑫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面向全科老师的,“希望学科老师也能获得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不要把学生成绩下滑等行为简单归因为马虎,可能背后有一些心理上的诱因。希望他们清楚现阶段的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其进行帮助,理解并配合心理老师合作,以免让学生心理问题愈演愈烈”。
鼓励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河北某高中的心理老师由数学老师兼任,在接受一些学生的来访后,对自己的情绪也造成了影响,每天需要靠跑步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实际上,不少中小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心理健康教师由行政人员或德育教师兼任的情况。
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部出台的多个政策文件,强调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师,但没有办法完全要求到实施实现专人专岗,可能是基于现实原因。
“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教师在现实中还面临地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岗位保障不够充分等一系列问题。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学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但是对于大多数地方学校来说,做到专岗专用可能还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他指出,地方学校能以何种待遇条件、管理模式争取有专业资质的心理教师可能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前不久,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蒋岩所在的学校,按照师生1:1000配备的心理老师,且心理老师专职专用。
李原也直言,每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和该校校长有直接关系。自己所在的学校校长曾是一名语文老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上校长此前发现中学生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因此非常看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校长给心理老师争取到了与班主任同等的待遇,无论是评职称、发工资、评绩效的待遇都相同。”李原说。
《行动计划》中也要求,组织研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可纳入思政、德育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审。
苑宁宁预测:“根据政策发展来看,推进专业性专人专岗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
责任编辑: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