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下午,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月度研判例会顺利召开,主题为“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与应对”,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出席会议并发表评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刚才张晓晶所长发言内容很丰富,对我想的一些问题也有启发,所以我主要是从晓晶讲的这些内容说点想法。晓晶所长的很多分析和主要观点我觉得都是有道理的,我也赞同,有一些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我觉得似乎还有讨论的必要。
其中一个问题,增长和负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经济增长了负债也会随之上升,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如果说不让负债上升,那可能经济增长会受影响。但毕竟这两者之间有一个主要的因果关系,即增加了负债,经济就会增长,还是因为经济增长,所以需要负债增加?在我看来主要是后者。正常情况下,一个健康的经济在运行中是会增长的,增长中间要产生资金需求,因此要产生负债,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杠杆率在迅速上升,意味着经济增长慢了,但是负债增长并没有放慢。这说明效率在下降,说明资金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因为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所以经济增长掉下来,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我想恐怕是其他原因更多。如果说民营企业面临很多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借不到款,这个情况是现在才发生的吗?总体来说是一直就有的。现在因为有这些结构性贷款,所以可能某种程度上还有所改善。小微企业原来拿不出抵押就贷不到款,现在松一松,有些结构性贷款可能还可以达到小微企业。尽管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但是突出的矛盾是说企业借不到钱,钱不够?还是企业受到某些其他因素的阻碍,所以增长不起来?有待商议。我看很大程度是消费不足,和营商环境、企业信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在企业对未来形势不看好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我先减轻负担,少借钱,或者该还的债先还了。少借钱意味着企业少投资。民营企业投资掉得最快,不增长了,价格平减以后是负增长。原因在什么地方?我想这包括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也包括过去几年间我们经济增长一直在走下坡路,有几个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从需求角度来说,我们要不要考虑消费需求跟投资需求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是忽略这个问题的,他认为不管是投资需求不足,还是消费需求不足,都可以用投资需求来替代。如,用货币宽松政策是刺激投资,政府投资扩张也是搞投资。消费不够了用投资来替代,这似乎就解决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个理论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增长经济学所说的资本积累黄金率的问题。
所谓资本积累黄金率,说的就是过高的投资率和过低的投资率都不利于经济增长,应该是有个合理比例的。我们国家的现状是个什么样?尽管这两年我们的投资增长显著放慢了,但是我们的资本形成率仍然在40%多,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高了近20个百分点。我们的最终消费率50%多,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低了约20个百分点。我们到底是投资不够还是消费不够?其实我们根子是消费不够,现在非常明显的是消费疲软。
消费恢复不起来,企业把东西卖给谁?东西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企业产能过剩,尽管有这么大生产能力,但是卖不出去这么多东西,这是因为消费不旺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存在产能过剩,我们各行各业,大部分行业是存在产能过剩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企业再去投资,他怎么办?他投资就要增加产能,增加产能就意味着产能过剩不会改善,反而会加剧。
如果现在开工率是50%-60%,再去投资扩大生产能力,那结果是什么?就是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效率进一步下降,东西还是卖不出去。而且借的钱投资了却收不回来,因为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是先从资金的角度,去刺激他再借钱再投资,还是从另外的角度考虑,怎么来改善消费需求?这是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现在就是明显的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当然不是说政府没什么事儿可干。刚才晓晶讲,中央政府可以搞保障性住房,这点我非常同意。现在2亿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工作,他们没有户口,没钱买房子,其中大多数是中等以下收入,是中低收入居民。如果说政府的保障房建设能够回到过去住房改革时的初步设想——住房双轨制、两条腿走路;商品房一轨,保障房是另一轨,保障房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不起房的问题。如果回到这么一个格局,那居民消费很大程度上能被带动起来。中低收入居民现在被压在那里,住不起房、买不起房,买了房就背上沉重的债务,一系列的问题。对于这些没房住的人,在城市里住城乡接合部的农民工,他敢消费吗?他未来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在城里没户口,不能在城里安家落户,孩子上学的问题没解决,将来养老的问题没解决,一旦病了,看病的问题没解决,一旦丢了工作,失业保险又没有。这种情况下他敢消费吗?如果给他一个稳定的住房保障,情况会大不一样。他是劳动者,他长期在城市里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他没有权利享受保障房?为什么只有有城市户口的人才能享受,你没城市户口就不能享受?我想这没道理。这点我非常同意晓晶的意见。应当扩大保障房建设和保障房覆盖。
但是总体上来讲,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先顾那一头?我认为要先顾消费需求。要解决消费需求问题,要首先解决很多相应的问题,比如说社会保障问题。你怎么把这2亿多没有被城市社会保障覆盖的人覆盖进来?还有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想是启动消费的关键因素。
第二,从供给侧角度来讲,说民营企业不投资了,为什么不投资?没信心。为什么没信心?各方面的政策待遇是不是真的公平了?就拿贷款来说,国企贷款可能付3%、4%的利息,民营企业很可能要加一倍,或者说他们从银行贷不出来,而不需要钱的国有企业能贷到款,再一转手加好几个点贷给民营企业。这个待遇不公平是体制上的问题,不能靠松货币来解决,松货币只能解决总量问题。
那个结构性的贷款,是一个政府评判,不是市场评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解决一个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才能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该得到的资源。当然这也涉及到比如说银行怎么改革。现在没有抵押不给你贷款,这些规矩能不能变?在什么条件下能变?为什么互联网那些平台企业敢给小微企业贷款?因为他能算,他根据大数据能算你有多大的风险。你银行不能跟他好好合作,来扩展这方面的业务吗?只靠银行传统的信息来源、信息渠道是不够的。你不知道小额贷款放出去了以后收不收得回来。但是如果有了互联网的大数据这些信息帮助,有了计算工具,这方面可能会大大的改善。
另外,我想其实还是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我们一直在讲,但是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资源一直在向国有企业倾斜。再加上各种政府政策对企业的干预,过去有诸多的例子是起了不良作用的。
所以,经济增长要恢复,首先恐怕不是再放多少贷,再让企业多借多少钱,多投多少资。首先要在需求侧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在供给侧解决市场环境不公平、市场机制没有能够没有发挥作用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增长动力起不来。在这种情况下,只说我多放资金,让企业多拿到点钱,如果该贷的不能贷,如果各种体制机制不改变,如果我们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和体制问题没解决的话,多借债的结果一定是钱跑到效率低的、敢干的、可能还不了钱的企业那里去了。老老实实经营的,知道增加贷款风险太大,反而不敢多贷。敢贷的是那些不考虑效益的。结果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会更大,效率下降的问题会更大。
贷款放出去了,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拿到了贷款但不需要那么多钱,又存回银行,存回银行的钱越多,M2增长越快,因为M2的主体就是银行存款。贷款放出去了,贷款本身会创造新的存款。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贷得越多,存得更会多。这种情况会导致资金流通速度放慢,资金利用率下降,坏账、呆帐增加。而存款多了对银行来说是个压力,有这么多存款贷不出去,减少了利息收入。所以银行要拼命地放贷款,这变成了一个不断反馈的机制:我越多放贷,存款就越多;存款越多,就越想多贷款。这种情况恐怕不利于我们解决效率下降、结构失衡等等一系列问题,反而会越来越推高杠杆率。
我想更多的还是要考虑解决现在面临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