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
(资料图)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王导那副整天笑容可掬的面具下面,其实也是隐藏着一股狠劲的。
这一点,出自义兴(今江苏宜兴)周氏的建武将军周玘一定深有体会。
当时的江南大族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文臣出名,即所谓文化世家,之前提到过的吴郡顾氏(代表人物顾荣)、吴郡陆氏(代表人物陆玩)、会稽贺氏(代表人物贺循)都属这一类,另一类以武勇著称,即所谓武力强宗,以义兴周氏和吴兴沈氏为代表,有“江左之豪,莫强周沈”之称。
义兴周氏代出良将,周玘的祖父周鲂是孙吴大将,曾以诈降之计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魏大司马曹休;父亲周处勇力绝人,以除三害著称于世,后来在西北征讨氐人的战事中为国捐躯;周玘本人也曾率军三次平定叛乱,有“三定江南”的美誉。
按理说,如此战功卓著,周玘应该要受到重用才对。
然而并没有。
王导对顾荣、陆玩、贺循等文化士族相敬如宾,极尽拉拢之能事,对周玘这样的江南本地武人却是相敬如冰,极尽打压之能事。
因为在王导看来,兵权是必须牢牢掌握在北方士族手里的。
这是原则问题,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一个人吃什么菜可以商量,但不能吃屎这点不容商量;南方大族当什么官可以商量,但不能掌军这事不容商量!
就这样,在王导千方百计的压制下,周玘久久得不到升迁,忍不住心怀怨望,企图发动兵变又没有成功,最后郁郁而终。
临终前,他愤愤地对儿子周勰说:杀我者伧子,能复之,乃吾子也——杀我的是那些北方佬,能帮我报仇,你才是我的儿子!
这一切,没有瞒过耳目众多的王导。
王导表面上依然对周家客客气气,周玘的丧事也备极哀荣,但暗地里却早就作好了充分的防范,一年多后,周勰遵照父命想要动手,被早有准备的王导轻松化解。
不费吹灰之力,谈笑间叛乱灰飞烟灭。
这,就是王导的风格!
笑里藏锋,绵里藏针,看似人畜无害,实则极其厉害!
当然,在绝大多数时候,王导给人的印象还是以宽松为主的。
晋愍帝司马邺在位的那段时间,司马睿被晋升为左丞相,王导则担任扬州刺史。
当时的扬州管辖范围很大,下辖丹阳(治所今江苏南京)、吴(治所今江苏苏州)、吴兴(治所今浙江湖州)、会稽(治所今浙江绍兴)等八个郡,王导上任后,为了解下面的情况,派出八位下属分别前往各郡巡察。
八人回来后一起向王导汇报。
其他几人都各自说了很多各地刺史的优劣得失,只有一个人始终一言不发。
此人名叫顾和,出身于江南大族吴郡顾氏,是顾荣的族侄。
王导问他:你听说了什么没有?
顾和回答道:明公您身为国家辅弼之臣,应该以宽大为怀,即使漏过吞舟的大鱼也在所不惜,为何要听信传言,如此苛刻呢?
听了他的话,王导忍不住连连赞叹:你说得太对了!
此后终其一生,他都对顾和非常信任。
在他的大力栽培下,顾和后来一直做到了尚书令,成为东晋初年的名臣。
事实上,顾和所提倡的宽大,正是王导一贯的执政风格。
有一次,王导的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打算要检查下面的工作情况。
王导得知后立即找到了他:我想和你商量一下,不要过问别人办公桌上的事。
由此可见,王导对下属的宽容,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不是宽容,而是纵容!
水没有了约束,必然会大面积乱流。
官员没有了约束,肯定会大面积贪腐。
这显然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