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凯撒手上握有一张王牌。这个地区最强大的部落德里诺旁得斯(Trinovantes)派人来见凯撒,愿意向他投降。此前,该部落的年轻王子门杜布拉久斯(Mandubracius)在其父亲被卡西维隆努斯杀害后曾逃至高卢,乞求凯撒庇护。他现在向凯撒投降,以换取后者帮助他对付卡西维隆努斯,并恢复门杜布拉久斯的王位。凯撒欣然接受了他们的条件。这个部落不仅给他提供粮食,还劝说其他部落臣服罗马,这些部落包括钦尼马依人(Cenimagni),塞恭儿亚契人(Segontiaci),安卡利德斯人(Ancalites),别布洛契人(Bibroci)和卡西人(Cassi)。
不列颠人的内讧成了凯撒第二次人侵不列颠决定性的转折因素,这些人向凯撒透露了卡西维隆努斯由树林和沼泽掩护着的要塞的具体位置,凯撒迅速将之攻克。卡西维隆努斯只得孤注一掷,下令袭击罗马人的海军,试图切断凯撒和高卢的联系,但没有成功。卡西维隆努斯被迫投降。这时高卢突然发生叛乱,凯撒无心恋战,遂向卡西维隆努斯索取了人质,规定了不列颠每年须向罗马交纳的贡赋,同时还命令卡西维隆努斯不得伤害门杜布拉久斯和德里诺旁得斯人——这是第一个接受罗马人保护的不列颠部落。
然后,凯撒就撤回了高卢,以后几年他留在高卢镇压叛乱。凯撒两次人侵不列颠,时间都很短,范围都局限在沿海地区。尽管不列颠从此被纳人罗马的势力范围,但很难说那是彻底的军事征服。不列颠并没有成为罗马版图的一部分,这要到将近百年之后罗马皇帝克劳狄统治时期才实现。
对不列颠人而言,凯撒人侵的影响是多重的。如前所述,凯撒第二次入侵动用了800多只船,这其中不全是战舰,还有一些是“私人为了自己方便而造的”。显然,掠夺不列颠的物产作为战利品,是此次入侵的目标之一,而罗马军队出征时往往有罗马商人随行,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有意思的是,西塞罗的兄弟当时随凯撒同行,而凯撒本人也常常在不列颠致信西塞罗,故西塞罗同年在致亲朋好友的信件中多次提到不列颠。不列颠人的战车给西塞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致友人的信中他还说:“目前已清楚,这个岛上没有丝毫银子,除奴隶之外便没什么战利品了,就是奴隶,我想你也别指望他们懂文学或音乐!”换言之,与有教养的希腊奴隶不同,不列颠的奴隶在罗马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凯撒入侵的商业价值由此得以佐证。
事实上,凯撒在高卢和不列颠的军事行动,使这一地区传统的贸易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罗马人占领下的高卢与不列颠只隔着英吉利海峡,随着罗马人开始修筑道路交通体系,地中海的商品无须再通过漫长而危险的沿大西洋的海路到达不列颠东南部,商人们这时可以利用横跨大陆和高卢北部的陆路。大西洋贸易从此急剧减少,而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不列颠和高卢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迅速升温。这也许还促使一些罗马商人开始定居不列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不列颠各部落开始制造带有铭文的钱币,造币行为很快就在不列颠传播。这可能意味着不列颠各部落的首领已经在效仿高卢地区实施的罗马市场体系。
从政治角度看,罗马人侵对不列颠最大的影响,正是把这里东南部的诸多部落分成亲罗马和反罗马的两大阵营。这些对罗马“友好的国王”的存在,对于维持罗马在不列颠的影响力,无疑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塔西奥瓦努斯之子昔偌贝里努斯(即莎士比亚笔下的辛白林)是所有这些王中最著名的王,罗马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称他为“不列颠国王”(Britannorum rex)。他一边向罗马驻高卢的庞大军队供应不列颠商品,一边向不列颠各地贵族提供他们借以维持其高贵地位的罗马奢侈品,由此其权力和财富稳步增长。英格兰的诺福克郡曾发现精美的奥古斯都时代的银质杯,昔偌贝里努斯显然延续了亲罗马的传统政。这看起来是出于谨慎,因为反罗马的势力此时仍然强大。昔诺贝里努斯需要在统治中平衡各种因素,不能过于外露一己的情感偏好。